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1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27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1篇
  1960年   5篇
  1959年   9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探讨乳头瘤病毒定性检测( HPV- DNA)与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技术(TCT)在宫颈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采用HPV- DNA及TCT法检测1536例患者,对TCT阳性、HPV- DNA阳性病例者进行阴道镜下活检.结果:随着病理诊断级别的升高,高危型HPV感染率上升,而低危型HPV感染多见于轻度不典型增生(CINⅠ)及其以下病变,HPV混合感染在各组间未见明显趋势.HPV-DNA检测与宫颈活检的符合率为66.78%.随着病理级别的升高,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组的感染率呈降低趋势,鳞状上皮内低度病变(LSIL)组感染率亦呈下降趋势,而鳞状上皮内高度病变(HSIL)组和鳞癌(SCC)组感染率均呈上升趋势,TCT检测与组织学诊断的符合率为66.67%,与HPV-DNA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0.001,P>0.05).结论:HPV-DNA、TCT及宫颈活检三者检测相结合,能明显提高诊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2.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降解特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环境污染物的生物降解研究方面有了很大进展。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 asaeruginosa,PA)作为重要的降解菌株之一,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可降解物质种类广泛,在环境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占据重要地位。本文综述了PA的降解特性、代谢途径、遗传基础与酶系及促降解物质在生物降解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3.
B 细胞成熟抗原 (BCMA)是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的受体之一.它的胞外区与人IgG1 Fc的融合蛋白eBCMA-Fc,又称为诱饵受体,具有拮抗BLyS的活性.为了设计新的拮抗肽,基于BCMA和Fc的晶体结构,通过计算机图形学技术、分子模拟方法,建立了eBCMA-Fc融合蛋白的三维理论结构.利用均方根位移(root mean square distance, RMSD)对eBCMA-Fc融合蛋白与单体eBCMA、Fc构象差异进行分析.融合蛋白eBCMA-Fc中的eBCMA段与单体eBCMA的主链碳原子间RMSD值为0.036 nm,Fc段与单体Fc的主链碳原子间RMSD值为0.064 nm.结果表明,对比单体,融合蛋白eBCMA-Fc并未因eBCMA与Fc直接连接而发生构象的变化.分子对接方法显示,融合蛋白eBCMA-Fc中的BCMA与BLyS作用,而Fc扮演着稳定BCMA构象的支架作用.为进一步验证上述理论分析,构建eBCMA-Fc融合基因,并将载有eBCMA-Fc融合基因的原核表达质粒转化BL21 (DE3)菌、在细菌中表达.目的蛋白经蛋白A亲和柱纯化大约为36 kD,与理论预测值34 kD相近.免疫印迹表明抗人IgG抗体能够识别eBCMA-Fc融合蛋白.ELISA证实,eBCMA-Fc融合蛋白能够结合BLyS.随着eBCMA-Fc融合蛋白增加,结合BLyS的融合蛋白也相应增加.而对照人IgG,即使在高浓度条件下,也不结合BLyS.此外,eBCMA-Fc 融合蛋白能够抑制BLyS对B细胞肿瘤Daudi细胞的作用.这些研究为下一步设计和筛选BLyS拮抗肽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94.
中国粉褶蕈科物种资源丰富,文献记载有3属132种,其中斜盖伞属Clitopilus(Fr.)Qul.9种、粉褶蕈属Entoloma(Fr.)P.Kumm.121种、盖菇属Rhodocybe Maire2种。文中简要列出了中国粉褶蕈科已知种类、生境、分布情况,并更正了部分种分类混乱、命名不规范的错误。  相似文献   
95.
研究白蝴蝶(Syngonium podophyllum)乙醇提取物、苍耳(Xanthium sibiricum)乙醇提取物、机油乳剂和0.3%印楝素乳油对桃蚜(Myzus persicae)和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的控制效果.室内四因子(1/2实施)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测试对有翅蚜的忌避作用,结果表明,对有翅桃蚜的主要忌避作用物为苍耳乙醇提取物,当苍耳提取物与白蝴蝶乙醇提取物混用,以及机油乳剂和印楝素混用时,对桃蚜有翅蚜的忌避效果提高;而对萝卜蚜有翅蚜的忌避作用主要受苍耳提取物和白蝴蝶提取物的影响.这些干扰作用均是非线性的.田间试验结果,单独使用白蝴蝶提取物对有翅成蚜有较强的驱避作用;对萝卜蚜自然种群的干扰控制作用以4种植物提取物和药剂混配效果最好,达95.7%;对桃蚜自然种群干扰控制效果最好的则是白蝴蝶提取物,控制效果达87%;同时,白蝴蝶提取物与印楝素乳油混配以及苍耳提取物与印楝素乳油混配,对两种蚜虫的控制效果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96.
鼎湖山土壤有机质δ13C时空分异机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根据鼎湖山若干海拔部位土壤剖面薄层取样样品有机质含量、14C测年及δ13C结果,研究土壤有机质δ13C时空分异机制.结果表明,不同海拔土壤剖面有机质δ13C深度特征受控于剖面发育进程,与有机质组成及其分解过程密切相关.植被枯落物成为表土层有机质以及表土层被埋藏后的有机质更新过程,均存在碳同位素分馏效应,有机质δ13C显著增大.相对于地表植被枯落物δ13C,表土层有机质δ13C增幅取决于表土有机质更新速率.表土有机质δ13C与植被枯落物δ13C均随海拔升高而增大,说明植被构成随海拔升高呈规律性变化.这与鼎湖山植被的垂直分布一致.不同海拔土壤剖面有机质δ13C深度特征类似,有机质含量深度特征一致,有机质14C表观年龄自上向下增加.这是剖面发育过程中有机质不断更新的结果.土壤剖面有机质δ13C最大值深度与14C弹穿透深度的成因和大小不同,均反映地貌与地表植被对有机碳同位素深度分布的控制.  相似文献   
97.
肖鹤  李松  沈倍奋  黎燕   《生物工程学报》2005,21(2):239-243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CD4分子于细胞膜表面不仅以单体形式存在还可以通过其D4和D1形成同源二聚化及寡聚化 ,并且二聚化及寡聚化的CD4分子才能稳定地与MHC Ⅱ类分子结合。通过分析CD4分子以及CD4缺失突变体分子融合Fas基因片段所诱导的转染靶细胞的凋亡 ,以及携带绿色荧光蛋白的CD4分子转染HEK2 93细胞所筛选出的稳定克隆的不同荧光强度和与MHC Ⅱ类分子阳性细胞Raji之间的不同黏附效应间接鉴定CD4同源二聚体或寡聚体的存在 ,并对二聚化或寡聚化CD4分子所介导的生物学功能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8.
植物残茬对土壤酸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土壤强酸性是作物生长的最主要限制因子之一,某些植物残茬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pH,降低活性铝含量,提高作物产量。植物残茬改良土壤酸度的效能因种而异,最高土壤pH升幅可达4.53个单位,多种豆科植物材料可使土壤pH提高2个单位以上,当pH>5时,土壤溶液活性铝降至极低水平,从而消除铝害。植物残茬改良土壤酸度的效能受植物残茬自身特性与土壤特性的影响,而且pH的上升通常在几个月后消失,但这种效能对当季作物有效。植物体内有机酸根的去羧化作用被认为是pH上升的主要机理之一,去羧化机理存在的主要证据是,随着土壤pH升高,植物材料内的可溶性有机成分下降,CO2排放与pH上升高度相关,以及杀菌条件下土壤pH上升速度显著减慢。超量碱机理是植物残茬导致pH上升的又一可能的重要机理,亦即有机盐的作用,有机盐分解转化为碳酸盐,其作用与石灰完全相似,有机盐水解也可导致土壤溶液的碱性反应。铵化作用与硝化作用是高氮植物材料影响土壤酸度的重要机理,有机氮的铵化直接消耗质子,铵的硝化则产生质子,pH的变化与这些氮过程高度相关。含硫植物材料及有机物质分解过程产生的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也可对土壤pH产生影响,但它们的作用较小。综合来看,去羧化作用机理基于间接证据,没有得到严格验证,超量碱机理可能是土壤pH上升的主要原因,超量碱只能转移,不能制造,含超量碱高的外源性有机材料施入耕地,将是改良土壤酸度,提高作物产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9.
磷模型在千岛湖水体污染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国际上通用的多个经验统计磷模型预测千岛湖目前的磷浓度水平,其中第6个模型最适合用于千岛湖的预测预报.利用该模型预测了磷负荷量分别减少1/4、1/2、3/4情况下,千岛湖水体中总磷浓度的响应.同时针对千岛湖营养水平控制的短、长期目标,利用模型计算出了所允许的总磷负荷量及入湖磷浓度.  相似文献   
100.
中国李简单重复序列(SSR)反应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探讨中国李品种美丽李(Prunus salicina‘Beauty')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反应体系中5种主要成分浓度对反应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引物对中国李有通用性,25μLSSR反应体系中,TaqDNA酶、Mg2 、每个引物、模板DNA和dNTPs等5种成分的适宜浓度分别是:1.5 U、2.0 mmol·L-1、0.8μmol·L-1、30~40 ng和0.16~0.24 mmol·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